重庆出台海绵城市规划主城七成降雨就地消纳利用-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区

重庆出台海绵城市规划主城七成降雨就地消纳利用

海绵城市

    有着“山水之城”之称的重庆,将综合采用“净、蓄、滞、渗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将70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。重庆晚报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,最新制定的《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》,将在主城5473平方公里内构建四大海绵功能区,把主城建设成“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”。海绵城市规划通过审议 何谓海绵城市?简单来说,海绵的功用就是既能吸水又能挤水,而海绵城市与此类似,大雨洪水来了接得住,天干地旱时候能“挤”出水来用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“海绵城市”,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设海绵城市。为此,按照市政府有关安排,市规划局会同市建委开展了《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》编制工作。

    编制过程中,听取了主城各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,提交市规委会专家委员会进行了咨询,并向住建部作了专题汇报,2017年1月6日通过市规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,2017年3月20日通过市政府第159次常务会议审议。70%降雨就地消纳利用 规划总结了重庆主城区山水生态空间足、雨急坡陡径流快、土薄高湿持水难的海绵城市自然特征。综合考虑自然特征、环境容量、建设投资及政策要求,提出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为不低于70%,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低于50%的目标。规划遵循“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、生态优先、趋利避害、经济合理、统筹协调、流域管理、长效保障”的原则,结合重庆自然特征,综合采用“净、蓄、滞、渗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将70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,将建设“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”,实现“水体不黑臭、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热岛有缓解”。

    规划将主城区划分为80个流域排水分区。综合考虑各分区水体水质、建成区比例、合流制管网比例、内涝比例等因素,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至各流域排水分区。

    近期重点建设200平方公里 规划利用径流通道串联山系、水系、绿系,形成重庆特有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。将主城区划分为海绵涵养区、海绵缓冲区、海绵提升区和海绵修复区四个海绵功能区,分别提出管控指引。其中海绵涵养区规划共计2578平方公里,占主城面积的47%,主要包括四山即缙云山山脉、中梁山山脉、铜锣山山脉、明月山山脉,以及连片山体和城中山体,主要功能是水源涵养,措施主要是打造陂塘系统和生态恢复。

    海绵缓冲区共计1670平方公里,占比30.50%,主要是除山体之外的非城镇建设用地,将通过构建农田林网、调蓄塘起到调蓄和缓冲的作用。海绵提升区主要是主城594平方公里的未建区域,占比约10.80%。目前631平方公里的现状建设用地,则被规划为海绵修复区,主要通过修复渠化河岸、改造下垫面等措施进行生态功能的修复。

    规划结合次级河流整治、黑臭水体治理、建成区改造、新区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,划定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。

网站地图